顶点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顶点小说 > 崇祯十七年 > 第十章 以计对计

第十章 以计对计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前言;

在我梦中,冤死的祖先们忧愤的对我说,你是为了我们和历史真相而创作,不是为那些卑鄙宵小之人;于是,早已次次透心凉的我,再次燃烧自己那颗精忠报国之心。更多小说 LTXSDZ.COM

我的故事中的历史真相,已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述;但是很多回复过的读者依然看不太懂,而自己胡思乱想一翻,这让我情何以堪。

第十章 以计对计

蓟州城作为京师的屏障,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。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二日,这一天,蓟州城外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。

清晨,蓟州城的郊野被一层淡淡的雾气笼罩,阳光还未完全穿透这层薄纱。明军的侦察兵们,身着轻便的战甲,手持长枪和腰刀,警惕地在田野和林间穿行。他们分成五十人的小队,如同幽灵般在晨雾中时隐时现,寻找着敌军的踪迹。

在石门驿站附近,侦察兵们发现了令人不安的迹象:驿站已经悄然易主,归顺了后金军。这一发现让他们的经紧绷到了极点,他们知道,这意味着后金的军队已经近在咫尺。

当侦察兵们巡逻至马伸桥时,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和盔甲的摩擦声。一队后金军正朝他们的方向快速接近。明军侦察兵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,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和勇敢。

战斗突然爆发,两军在马伸桥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。明军侦察兵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出色的战斗技巧,与后金军展开了殊死搏斗。刀光剑影中,双方士兵的身影交织在一起,战马嘶鸣,兵器碰撞的声音响彻云霄。

蓟州城内,袁崇焕接到了战况的报告。他立刻下令,对那些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的勇士们给予重赏,以示对他们英勇行为的认可和鼓励。祖泽润的亲兵队伍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出色,被授予了二百两白银的犒赏,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英勇的肯定,也是对祖家军事传统的赞誉。祖泽润是祖大寿之子,虎父无犬子。

袁崇焕和诸将领站在城东楼上,目光如炬,注视着远方的动静。他们知道,后金军的大队人马即将到来,一场规模更大的战斗即将爆发。城墙上的士兵们严阵以待,弓箭手、火枪手和刀盾手各就各位,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。

城楼上,旌旗猎猎,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和决心。蓟州城的百姓也被动员起来,他们或是帮助搬运物资,或是参与修补城墙,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。

崇祯皇帝的焦虑如同一根紧绷的弦,随着战事的持续,这根弦越绷越紧。在紫禁城的深处,皇帝的御书房内,灯火通明,映射出他焦急的面容。桌上铺开了一张张军事地图,上面插满了代表明军和后金军的小旗,形势一目了然,却又扑朔迷离。

崇祯皇帝深知,辽东的安危关系到大明的存亡,而蓟州的防守更是京师的一道屏障。他的目光在地图上游移,最终定格在蓟州的位置,那里是袁崇焕的军队与后金军交锋的最前线。

皇帝的心中充满了期待,也充满了不安。他知道袁崇焕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,曾在辽东多次击退后金的进攻,是大明的中流砥柱。然而,面对后金军的不断挑衅和侵袭,即便是袁崇焕,也难以保证每战必胜。

在这样的情绪驱使下,崇祯皇帝决定再次下旨,催促袁崇焕尽快取得胜利。他提起朱笔,饱蘸墨汁,在黄绸圣旨上挥毫泼墨,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的急迫和决心。

圣旨中写道:“卿本职负责辽东,关内失守是他人的责任。但既卿已统兵前来,务必取得完全胜利。”这句话既是对袁崇焕的信任,也是对他施加的压力。皇帝明白,战争不是儿戏,每一次胜利都来之不易,但他更明白,大明的江山社稷需要这场胜利来稳固。

圣旨写毕,崇祯帝将其郑重地交给了身边的太监,命令他立刻快马加鞭,将这份旨意传达给袁崇焕。太监领旨,不敢有丝毫耽搁,他知道这份圣旨的分量,也明白皇帝的期盼。

在蓟州城的袁崇焕接到圣旨,他的心情复杂。他能感受到崇祯帝的急迫,也能理解崇祯帝的焦虑。但作为一名将领,他更清楚战争的残酷和不可预测。他深吸一口气,将圣旨仔细收好,然后召集诸将,商讨对策。

袁崇焕知道,他需要在皇帝的期望和战场的实际情况之间找到平衡。他需要制定一个既能满足皇帝要求,又能确保军队战斗力的作战计划。

蓟州城的士兵们也感受到了这份压力。他们在城墙上巡逻,检查武器装备,准备迎接可能的战斗。虽然他们对胜利充满信心,但也清楚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艰苦的。

在这场关乎大明命运的战争中,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胜利而努力。从紫禁城的崇祯帝到蓟州城的明军士兵,每个人的心中都只有一个目标:保卫大明,取得胜利。

十三日的清晨,蓟州城外的大地还未完全苏醒,空气中弥漫着晨雾的湿润和泥土的芳香。随着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,袁崇焕已经站在城墙之上,凝视着远方。他知道,今天将是一个关键的日子。

随着袁崇焕的一声令下,明军的马步兵迅速行动,他们穿过城门,如同一股股铁流涌向城外。士兵们穿戴着铠甲,手持兵器,脸上写满了坚毅和警惕。他们迅速在城外建立了坚固的军营,营帐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,旌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。

突然,地平线上出现了约两百名女真骑兵,他们停留在明军军营的外边,似乎在观察着什么。袁崇焕站在高处,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,他发现除了这些骑兵之外,后金军的大队人马却隐藏得无影无踪。他知道这是敌人的诱饵,是试探也是挑衅。

袁崇焕果断下令炮击,明军的火炮随即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,炮口喷吐出火焰和浓烟,炮弹划破空气,直指那些女真骑兵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炮火,女真骑兵迅速作出反应,他们策马扬鞭,快速退走,消失在视野之外。

袁崇焕并未因此放松警惕,他下令辽军一整天都坚守营地,不得有丝毫懈怠。士兵们加强了营地的防御,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,准备随时应对可能的攻击。

后金军选择了东南一带的茂密林木和崎岖山谷作为他们的营地,这里地形复杂,易于隐蔽,难以被发现。他们利用夜色的掩护,在蓟州城外五里处行军并扎营,悄无声息地完成了部署。

到了十四日,辽军派出的侦察兵带回了重要情报:后金军已经转移,正在城外五里的西南一带。袁崇焕立即率领辽军前往蓟州城西南一带扎营,希望能够在那里拦截后金军的行动。

然而,皇太极的智谋超出了袁崇焕的预料。他知道袁崇焕在蓟州严阵以待,拦截他的军队,于是选择了潜越蓟州的策略。十一月十四日,袁崇焕的斥候侦察到后女真大部分已经潜越蓟西,这意味着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落空了。

袁崇焕站在营帐之外,望着西方的天际,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。

随着袁崇焕在蓟州的日子一天天过去,他的心中积累的不安和烦躁也日益增加。京畿地区的平静背后隐藏着未知的危机,女真军的动向和意图如同迷雾一般,让人捉摸不透。

每天的巡视成了袁崇焕的必修课,他的身影在城墙上一次又一次地出现,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哨兵。阳光下,他的盔甲反射着冷冽的光芒,眉头紧锁,眼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。

祖大寿和何可纲,这两位忠诚的将领,始终伴随在他的左右。赵率教的牺牲让袁崇焕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助手,而如今,他更加依赖这两位将领的智慧和力量。

站在城墙上,袁崇焕远眺着远方,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:“你说,皇太极到底去了哪里?”他的目光转向祖大寿,寻求着答案。

祖大寿沉吟片刻,回道:“督师,以属下之见,或许皇太极知道督师已到蓟州镇守,已经避开我们,直接攻打通州或者别处去了。”他的声音低沉,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。

袁崇焕叹了口气,忧心忡忡地说:“可是一连几天,我们的斥候也没有得到消息。有了确切的消息,我们的兵才能移动,不然要是我们一旦离开蓟州,女真军再强攻蓟州,那样就不好了。”

何可纲接过话题,试图缓解紧张的气氛:“督师,说得极是,现在只有得到斥候确实的女真军的消息,我们才能动作,说不定,女真军在遵化周围劫掠一番,退兵了也未可知。”

袁崇焕摇了摇头,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:“可是,让皇上多担心一天,以后我的罪过就深重一层啊。”

祖大寿不解地问:“督师何有此说?”

袁崇焕苦笑了一下,解释道:“初十我们进入蓟州的时候,皇上已经下旨,让我们不得越蓟州一步,看来朝中有传言对我们不利呀。”

何可纲试图安慰袁崇焕:“皇上既然已经下旨,那我们刚好就守在蓟州,见机行事,不是更好吗?”

袁崇焕却摇了摇头,语气坚定:“你们不知道呀,要是女真军的目标只是在遵化四周劫掠一次还罢了,要是他们的目标是攻打北京,就会动摇大明的根基呀,那时整个大明朝就会崩溃。”

祖大寿深吸了一口气,凝重地说:“督师的意思是,保皇上就是保大明,也是保天下苍生。”

何可纲欲言又止,但在袁崇焕严厉的目光下,他还是说出了心中的疑虑:“可是皇上还是个,今年才满....”他的话音未落,袁崇焕便打断了他。

“可纲,不许胡说,天子永远都是天子,臣子永远都是臣子,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。”袁崇焕的声音中透露出不可动摇的决心。

“是...”何可纲用力地回道,他的声音在城墙上回荡,显得格外坚定。

在蓟州城的这段日子里,袁崇焕和他的将领们,每天都在为大明的安危而忧虑,为皇上的担忧而焦虑。

蓟州城的城墙上,气氛紧张到了极点。袁崇焕、祖大寿和何可纲三人的目光紧紧地盯着一名斥候,他的出现仿佛带来了一丝不确定的希望。

斥候的呼吸急促,脸上挂着长途奔波后的疲惫和尘土,但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他的声音划破了城墙上的宁静,"报...紧急...军情...",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击在三人的心上。

袁崇焕没有时间多问,他的动作迅速而有力,抓起筒子,拆开,抽出纸卷。他的动作中透露出一种迫切和决断,他知道这份情报的重要性,可能关乎整个战局的走向。

纸卷在袁崇焕的手中展开,潦草的字迹记录着紧急的军情。袁崇焕的眼在字迹上迅速扫过,每读一个字,他的眉头就紧锁一分。"皇太极已知袁崇焕到达蓟州,已绕过蓟州继续西进攻打通州而去。"

袁崇焕的声音沉重,"不好,皇太极已经绕过蓟州,攻打通州去了,通州离北京只有四十里,是北京以东最后的屏障,通州一失,京师就危亦。"

祖大寿立刻回应,"那我们赶快带兵去支援通州,五日的时候,皇上已经派孙承宗领兵去守通州,现在通州有孙承宗守备应该问题不大,现在通州还在明军手里。"

何可纲也急切地问道,"督师,我们现在怎么办?"

袁崇焕沉思片刻,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"等等,事情不会那么简单,我预感如果我们直接西进去救通州,可能会中皇太极的埋伏,赵总兵的事就是一个最大的教训。"

祖大寿立刻理解了袁崇焕的意思,"督师的意思是,皇太极想在通州和蓟州之间又设下伏兵,想再一次设伏歼灭明军吗?"

何可纲也紧接着说,"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情,赵总兵的教训就在几日前发生,皇太极又在用勾引打援的战术,想逐个击破。"

袁崇焕点了点头,他的眼中透露出一种冷静和果敢,"可纲说得不错,我们不能直接西进追击女真军,而要绕道去通州,再和通州的孙承宗前后夹击,就可以消灭女真军。"

三人的对话中透露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智慧的氛围。他们知道,每一步都必须谨慎,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袁崇焕的冷静和智慧,祖大寿和何可纲的忠诚和支持,成为了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支柱。

蓟州城下的士兵们也在忙碌着,准备随时出发。他们的眼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期待,他们知道,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一场艰苦的较量,但他们也坚信,在袁督师的领导下,一定能够取得胜利。

十一月的寒风中,袁崇焕站在蓟州城楼上,目光如炬,凝视着远方。拦截失败的消息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,但他知道,此刻不是沉溺于失落之时,而是要迅速做出决策,以应对皇太极的下一步行动。

在经过深思熟虑后,袁崇焕决定不走寻常路,不直接往西追击后女真军,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曲折但可能更为安全的路线——先前往河西务。『地址发布邮箱 ltxsba @ gmail.com』这个决定体现了他的军事智慧和对战局的精准判断。

十一月十六日,袁崇焕的军队踏上了前往河西务的行军之路。士兵们穿着冬衣,脸上刻着坚毅,步伐坚定地跟随着袁崇焕的旗帜。他们知道,这条路虽然绕远,但却是避开敌人可能埋伏的明智之举。

行军的队伍在清晨的薄雾中缓缓前行,穿过了蓟州城外的原野。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,将光芒洒在士兵们的铠甲上,闪烁着冷冽的光芒。战马嘶鸣,车轮滚滚,队伍中不时传来将领们鼓舞士气的呼喊。

河西务地理位置重要,在天津和北京之间,是连接两城的重要通道。袁崇焕选择这条路线,一方面是为了避开皇太极可能在蓟州和通州之间设下的埋伏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在必要时快速支援通州,形成对后金军的夹击之势。

随着行军的深入,队伍逐渐进入了更为复杂的地形。河西务也位于三河西南、通州东南,这里的地形多变,既有宽阔的平原,也有崎岖的丘陵。袁崇焕的军队在行进中必须时刻警惕,以防不测。

到达河西务时,天色已晚,军队在城外安营扎寨。士兵们在疲惫中依然有条不紊地搭建帐篷,挖掘战壕,布置防御。火光在营地中闪烁,炊烟袅袅升起,与夜幕中的星光交相辉映。

袁崇焕在营帐中审视着地图,思索着接下来的行动。他知道,虽然现在他们避开了直接的追击,但战争的阴影仍然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。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,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。

在这个寒冷的夜晚,袁崇焕的军队在河西务的营地中短暂休息,养精蓄锐,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。而袁崇焕自己,也在为大明的安危,为千千万万百姓的安宁,默默祈祷,期盼着胜利的曙光能够早日到来。

十一月的寒风凛冽,通州附近的女真军帐中,灯火闪烁,人影绰绰。皇太极坐在主位上,眉头紧锁,目光锐利如鹰,他虽然已经巧妙地绕过了蓟州,但心中并未完全放松。他知道袁崇焕不是易与之辈,必定会有所应对。

帐外,女真的斥候如同夜行的猎豹,悄无声息地在黑暗中穿梭,他们的目光如同利箭,时刻警惕着蓟州城的一举一动。十四日的清晨,当袁崇焕率领九千骑兵出城的那一刻,他们的行动便落入了后金斥候的眼中。

斥候们在暗处观察了许久,他们的眼睛在夜色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,记录着关宁军的每一个细微动作。他们看到袁崇焕率领的骑兵并不是直接西进支援通州,而是出人意料地往西南方向驰去。这一举动让斥候们心中生出了疑惑,他们迅速将这一情报传回大营。

后金军帐内,皇太极接到了斥候的报告,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随即陷入了沉思。他知道袁崇焕这一举动背后必有深意,或许是在规避他可能设下的埋伏,或许是在寻找更为有利的战机。

同时,斥候们还观察到步军并未随骑兵一同行动,依旧驻守在蓟州城内。而且,他们注意到有明军陆陆续续地进入城中,蓟州城的兵力似乎不减反增。这一切的迹象都表明,袁崇焕并没有放弃蓟州,他的行动必定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。

皇太极在帐中来回踱步,思索着袁崇焕的意图。他知道,这场战争不仅是兵力的较量,更是智谋的比拼。他必须洞察敌人的每一步棋,才能在这场战斗中占据上风。

帐外,夜色如墨,星光稀疏。

帐中,气氛紧张而凝重。斥候的报告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激起了层层涟漪。皇太极和他的将领们围坐在火光摇曳的帐篷内,每个人的脸上都显露出不同程度的惊讶和疑惑。

斥候的声音在帐篷内回荡,"袁崇焕已于十四日率领关宁骑兵万余,往西南方向疾驰而去,步军并未跟从。"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,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头。

皇太极紧皱的眉头下,眼中闪过一丝不解,他的声音中带着质疑和惊讶,"什么,袁崇焕不是直接西进闯入我的埋伏圈?他们往西南方向走?全部是骑兵?看清楚了?"

斥候肯定地回应,"是的,袁崇焕领兵出城的时候,没有一点迟疑,火速行军往西南驰去,全部都是关宁骑兵。" 他的话语坚定,没有留下任何怀疑的余地。

代善紧接着询问,"蓟州城里,还有多少兵力?" 他的声音低沉,充满了关切。

斥候迅速回答,"数万兵力,并且陆续有少量步军进入。" 他的报告中透露出蓟州城依旧坚固,不容小觑。

莽古尔泰也不放过任何细节,"有什么将镇守蓟州?你看清楚了城上的旗帜了吗?" 他的问题直指关键,试图从旗帜中辨认出守将的身份。

斥候详细地回报,"城上,依然插满了袁,祖,何,等旗帜。" 这表明蓟州城内依旧有袁崇焕的主力部队和其他将领的部队镇守。

待斥候交代清楚了以后,皇太极打发走了斥候,他一下坐到凳子上,眼凝重。帐篷内的火光映照在他的脸上,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。他的双眼中的眼珠子左右不时划动着,似乎在心中快速地盘算着袁崇焕的真实意图。

帐篷内其他将领也开始窃窃私语,讨论着袁崇焕这一出人意料的行动。他们知道,这位明军的名将不会轻易地步入陷阱,他的每一步棋都必有深意。

皇太极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,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。他的心中快速地权衡着各种可能性,试图找到最佳的应对策略。

皇太极站起身,他的身形在帐篷内的火光中显得魁梧。他的目光锐利,扫过帐中众将,那是一种属于领袖的威严和智慧。自幼好学的皇太极,不仅武艺超群,更以智谋着称,即使在兄弟中排行不前,也因其卓越的头脑和能力,被众人心悦诚服地推举为领导者。

"袁崇焕这是吃了赵率教被歼灭的亏,学精了,他不敢直接西进救通州,定是和我们一样绕道去通州,想和通州的明军两面夹击我女真军于城下,并把我们歼灭。"皇太极的声音沉稳而充满自信,他的分析直击要害,揭示了袁崇焕可能的策略。

代善紧皱着眉头,焦急地问道:"皇上,那,我们该怎么办呢?"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当前战局的关切。

莽古尔泰也表达了对皇太极决策的信任和依赖,"是呀,你是我们的主心骨,你拿主意,我们听你的。"他的话语中看似充满了对皇太极的尊敬和期待。

皇太极沉思片刻,用一只手摸着自己嘴边的胡子,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。他的眉头不时皱起,显示出内心的纠结和慎重。他的眼珠子在眼眶里快速转动,显露出思维的敏捷和深沉。

接着,皇太极双手背在身后,在账内来回慢慢走动,这是他在筹划决策时常有的姿态。他的步伐虽然缓慢,但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和有力。最终,他停下脚步,转身面对众将,他的眼中透露出决断的光芒。

"我们现在不能攻打通州了。"皇太极的话语如同晴天霹雳,让在场的将领们都感到震惊。

代善更是不解,急切地问:"为什么啊,通州就在眼前,如果不打通州,我们怎么打北京呢?"他的问题直指战略核心,表达了对进攻计划的坚持和对胜利的渴望。

帐篷内的气氛一时凝固,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皇太极身上,等待着他的解答和指引。皇太极知道,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整个女真族的命运,他必须谨慎而明智地选择接下来的每一步。

帐篷内,皇太极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,唤醒了在场的每一位将领。他的分析清晰而透彻,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和战略的关键。

“如果女真军现在攻打通州,不但不能打下来,而且还浪费时间,明朝各地的援军马上就要赶到,到时候女真军还能不能退回遵化都成问题。”皇太极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对战机的敏锐把握。

莽古尔泰紧皱着眉头,焦急地问:“那现在应该怎么办呢?打也不是,难道现在退军?只怕明军在蓟州和遵化已经准备好对付我们。”

皇太极的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的光芒,“明军各路现在一时半缓还没有那么快来到,但是我们不能把时间和兵力浪费在通州,我们要再绕道直接进攻北京,擒贼先擒王,我们打一个通州是得不到有价值的东西的。”

代善和莽古尔泰都陷入了沉思,他们知道皇太极的话中蕴含着深意。皇太极继续说道:“袁崇焕想绕道到通州的南面,与通州的明军夹击我们女真军于城下,所以这次我们也不能与袁崇焕在通州决战,因为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。我们要走通州的西北方向的顺义绕道,接着再南下直接攻打北京。”

代善的眼中闪过一丝明了,“那我们该往哪里行军,去攻打北京呢?”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。

“这个办法好,这样明朝的京师被攻打,天下震动,这样可以动摇明朝的根本,震慑他们的效果远比攻打通州来得大。”代善的声音中透露出对皇太极决策的认同和支持。

莽古尔泰也立刻表示赞同,“好,好,这个办法也不错,那我们立即出兵,要赶在袁崇焕前面。”

皇太极的脸上露出了坚定的色,“时间就是一切,立刻出发,绕道西北走顺义方向,再南下攻打北京,到北京再与袁崇焕决一死战。”他的声音在帐篷内回荡,如同战场上的号角,激励着每一位将领。

“吾皇万岁,吾皇万岁,吾皇万岁。”众将们齐声道,他们的声音中充满了对皇太极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。

帐篷内的气氛瞬间被点燃,每一位将领的眼中都闪烁着斗志和决心。他们知道,即将踏上的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,而他们将跟随皇太极,为了女真的荣耀和胜利,勇往直前。

皇太极大手一挥,下达了出发的命令。帐篷外,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,整理装备,准备行军。战马嘶鸣,战旗飘扬,整个营地充满了紧张而有序的气氛。在皇太极的带领下,女真军即将踏上一条新的征途,目标北京。

十一月十五日,天刚蒙蒙亮,皇太极的命令已经在女真军中迅速传达。三千精挑细选的女真兵,作为先锋部队,踏着晨露,前往通州。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任务——观察渡口的情况,牵制通州的明军,为皇太极的大军争取时间和空间。

皇太极本人则率领大军从三河县出发,旌旗蔽日,战马嘶鸣,女真兵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和勇猛。他们知道,即将面临的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斗。

先锋部队在通州附近捕获了一名汉人,这名汉人衣衫褴褛,面色苍白,显然在战乱中吃了不少苦头。女真士兵将他带到皇太极面前,皇太极用锐利的目光审视着他,询问有关明朝军队的消息。

地址发布邮箱:Ltxsba@gmail.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